December 31, 2015

槍炮、病菌與鋼鐵: 人類社會的命運 978-957-13-2730-3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Jared Diamond 著
ISBN: 978-957-13-2730-3




    「這是一本極其重要的書,每一個大學生必讀之經典。書中的主旨更該從小開始教育給下一代。」───《華盛頓郵報書評》。

    《槍砲、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此書討論作者賈德如何論證人類社會之起源,及其最重要的核心論調「生物地理學」起始;故事從一位新幾內亞土著政治領袖亞力的問題展開:「為什麼是白人製造出這麼多貨物,運到這裡來?為什麼我們黑人沒有搞出什麼名堂?」作者以此篇超凡著作,橫跨數萬年之史觀順理成章奪下 1998 年美國普立茲獎,亦因其知識厚度而被讚譽為博學之人 (polymath)。此書所討論的命運,其實便是所謂的人類社會之不平等。過去幾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大洲之間甚至其鄰近島國皆已融入世界史觀,即便過程各不相同,但卻造就出相同結果,所有人普遍皆有相同疑問:為什麼世界史觀是由歐洲人刻劃出來的?

    或許,最簡單的解釋便是假定各種族群之間彼此存在為數不小的生物差異;此理論自達爾文之演化論興起後更為盛之。社會大眾普遍認為不同族群之天賦有明顯差異,而天擇與演化序列則成為其解釋的工具。當然,現今許多專家亦據此發布研究報告,宣布他們證實人種之間的先天差異。但這些研究卻有其技術上的缺失,這方面可以參閱作者前一篇著作《第三種黑猩猩》,書中描述人類的自然史觀,從人類與非洲大猿類的共祖談起,直到人類族群之間的暴力,戰爭以及當代核子與生化武器威脅等等。此外,若單就顯而易見的族群不平等地位討論,並概括以生物之稟賦來解釋,則未免稍嫌主觀且此種因素並非真正的世界歷史。

    作者以「生產食物生業的興起與傳播」切入探究,點出影響人類歷史中最重要的一項遠因。這邊生產食物的生業泛指農、牧業,相較於原始的狩獵、採集模式而言,乃是影響演化之終極因素。初始的人類接過著遊牧、狩獵與採集的生活,為何會有人改變或取糧食的方式呢?為什麼兩河流域的肥沃月彎居民突然在公元前八千五百年開始決定務農呢?為什麼不早個數萬年,或是更的時間點呢?

    這個問題自現代生活的角度觀察似乎相當容易理解。狩獵──採集的生活著重於飽食、果腹,因此擁有勞動力的人口皆需要投入糧食的生產過程,屬於遊動的生活型態;相反地,採取農耕──畜牧的族群,容易產生定居的生活型態,容易產生定居的生活型態,而定居社群的一大優點即是得以大量儲存食物,使得食物產量遠大於狩獵──採集型態,因而造成稠密的人口,而食物的囤積則可以支持不事生產的全職專家進行文明的提升。當然生產糧食的行為模式是從狩獵──採集階段就已經逐漸出現,此為階段性的發生而非短時間內發展出來的。由於這個漸進式的過程,逐步的演化出不同的生產食物系統,因此在相同的時間和精力下,農耕──畜牧的族群積極的經營土地使得可以選擇的各式動植物來源增加,而定居所發展出的豢養模式更為該地區人類帶來更充沛的食物來源,也意味著更複雜人口結構。此外,在糧食得以剩餘、囤積又有牲畜等額外加乘效果,便形成該族群優勢發展的先決條件。而此種獨立發展出生產食物的生業則可於著名的四大古文明地區找到詳實的證據,西南亞兩河流域、中國、中美、南美的安地斯山區漢美國東部;而中國地區就有兩個發展中心:華北的黃河流域、華南的長江流域。

    要了解地理差異和槍砲、病菌與鋼鐵之間的關係,必須從農業的傳播下手。從世界地圖中比較各大洲的形狀和路軸走向,可以發現美洲與非洲軸線屬於南北向,而歐亞洲則是東西向。針對主要作物進行基因分析,可以發現多數皆有兩種以上的野生變種,代表至少於兩處受到馴化,如果該作物可以在不同地區獨立馴化,這代表什麼意義?單次馴化的證據顯示,某種作物得以快速傳播到其他地區,反之亦然。以此現象歸納出一個結論,糧食生產從西南亞向外傳播的速率遠較美洲與非洲更快。而此現象即與陸軸方向相關,位於相同緯度的東西兩地,將有趨近一致的季節變化、棲境和生物群落;當然,類似的疾病隨之而生。為什麼農業的興起會觸發群聚傳染病的演化?一是農業型態得以養活大量人口,二則是由於定居模式圈不出適當的排汙區,等於是間接提供微生物孳生的空間。因此,人口龐大到某種程度,群聚疾病便會在人類社群中蔓延;而人類社群中數量龐大的群居動物,如牛、豬此類大型豢養動物則是最理想的傳播目標。而席捲中古文明的大型傳染病,雖然帶來大量死傷,卻也讓殘存的後代得到抵禦的能力。

    十九世紀的作家常把歷史當作從野蠻進化至文明的過程;此種轉變常涵蓋農業、冶金術、先進複雜的科技、中央集權的政府與文字。知識帶給我們力量,以文明自詡的族群更喜於將文字視為自己有別於蠻夷之人的象徵。因為文字在知識的傳達上可以更加精確且詳實,現代社會的力量正來自文字,我們因而得以汲取遙遠時空的智識;如此表現在武器與運輸工具上的技術,正是族群擴張與征服的憑藉。文字和武器、微生物、中央集權的政治組織並駕齊驅,成為現代征戰的利器。「需求為發明之母」,由於技術會衍生新的技術,而技術的歷史就是自體催化的過程,因此一件發明的傳播遠比發明本身更加重要。而分布於各大洲的社會在發明或採借新技術的過程中,將會因為不同背景產生的差異性;面積大、人口多的地區,容易有較迅速的技術發展,也因此可以容納的社會更多,發明家將會更多。

    現在讓我們總結前面所提到的因素:生產糧食生業出現的年代、傳播的地理、生態限制、人口數量,如何導致我們所觀察到的洲際技術差異?歐亞大陸 (此處涵蓋北非地區) 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塊,也因此所容納的社會最多,更多的競爭也隨之而生。此處有最早的兩個糧食生產中心,肥沃月灣與中國。歐亞大陸的東西軸線使得許多發明得以迅速傳播自同一緯度、氣候相似的另一地區;歐亞大陸的短軸 (南北向) 與美洲相對比更是強烈對比,而妨礙技術流通的地理與生態障礙,在歐亞大陸上也較美洲與非洲的主要軸線上相對不嚴重,也因此自更新世晚期開始的技術史,在歐亞大陸上發展時間最久,亦累積最多的技術。

    探究人類歷史的推演動力,主要來自不同個體,不同物種之間的交互作用。賈德於本書利用不同層次的探討,來描述人類不平等的差異並不在生物基因本身,而在環境的差異。因此,我們可以重新交代此書的根本核心:「各族群的歷史,循著不同的的軌跡展開。那是環境差異造成的,而非生物差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三個逗號俱樂部

《免責聲明》 本部落格不針對任何金融商品進行買賣建議, 內容來自公開資訊觀測站之分享與各大媒體之評論為主, 投資人應審慎評估並獨立判斷,切勿以本部落格資訊作為投資依據。 靜候 時機來臨;瞬間掌握重壓;享受 獲利奔馳。 -------------------------...